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先进典型 >> 正文
李广富:追着村民跑 等着读者来

“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可不只是在这3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外面的广阔天地一样大有可为。”说这话的是天津市武清区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李广富。

 

李广富(右二)在书屋为村民阅读服务。

  书屋门开着

  管理员“不见了”

  上午10点不到,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大桃园村的农家书屋里已有两三位村民在看书,可不见图书管理员李广富的身影。“找李大爷啊?这会儿不在书屋的话,到大棚那儿一定能瞅到。”一位快人快语的大妈,将手指向窗外。

  可大桃园村里几十个大棚,到底该去哪里呢?“找李大爷啊?到西红柿那片喊一声就行!”记者半路拦下的一位大叔也不含糊。

  4月的华北乡间,绿树尚未成荫,地里却已铺开一片片深浅不一的绿色,一派生机盎然。李广富正和一位村民在地头聚精会神地聊着,他个子虽然不高,可精气神满满,没人能猜到他快70岁了。

  听说记者是来采访李大爷的,这位叫赵德江的村民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我们村的西红柿在十里八乡出了名,可少不了李广富的功劳。他不光自己爱学习,还带着大家伙一起学。”今年60岁的老赵嗓门大,越说越起劲。“没有他不会的,瓜果梨桃的栽种个个门儿清,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也是样样精通。”赵德江竖起了大拇指,“他可是我们村的宝贝!”

  “这话可不对。”话音刚落,李广富就反驳,“咱村的农家书屋才是个大宝贝。”李广富曾长期担任村里的科技员,只要是和农业科技有关的事,村里人都喜欢找他问问,懂得四时农桑的他,更明白先进的科技知识对农民致富的重要性。

  “知识不能只是咱自己懂,要让越来越多的老乡自己会查、会学。大家信得过我,我更要对得起乡亲们。”李广富说,“一到农忙,乡亲们天天在地里、棚里忙活,有问题也来不及去书屋查。人家来不了没关系,咱可以去。”凭着多年的经验,李广富发现越是农忙时节,越是普及各类农业知识大好时机。

  “怎么给葡萄掐叶才能长得好,就是我们从书屋里的书上学的。到夏天你再来,看看我们这儿的葡萄长得多好!”赵德江拍着胸脯说。

  他总能找到

  让村民爱上阅读的机会

  “有的书借出去了都舍不得还回来。”回书屋的路上,李广富说起他管理书屋遇到的开心事。“咱就给他做好登记,再续借一个月。”说到图书报刊的登记,李广富表示这事绝对不能有丝毫马虎,从他负责大桃园村农家书屋以来,一直坚持书刊的上架、借阅和收放等各项登记制度。

  “现在你到大桃园村的书屋里,还可以查阅到五六年前的报纸杂志。”城关镇文化站站长张丽霞非常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们负责培训考核下辖的30个村(街)的农家书屋,进门别的不说,一看书屋干净、书架整洁,心里大概就有个谱了。”在她看来,李广富这样的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身上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心里装着村民,日常工作中的大事小情上都看得出来。

  “你看,他把‘农民致富大讲堂系列丛书’都贴上号码,按顺序放到书架上;遇到没有标明图书大类的架子,他就拿毛笔自己写,书屋的书香味儿一下就有了。”张丽霞指着架子上“文化类”“科技类”这些清秀大方的楷体字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快到中午了,李广富把桌子上的各类报纸期刊清点了一遍,“这对面就是小学,来接孩子的家长们经常来书屋里坐坐,来了新的报纸杂志,咱都及时摆出来好让大家看见”。他一边说,一边忙着手上的活儿。李广富总能找到让村民爱上阅读的机会,他也总能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村里很多年轻人白天都出去上班,晚上回来就到李广富家里取走准备借的书;到了夏天,书屋门口的广场上聚集着很多村民纳凉,老李干脆也延长了书屋的开放时间,让村民多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学生们一放假,李广富总要组织开展一些阅读活动,给孩子们讲讲村里的梆子会、秧歌会等丰富的文化传统。

“书屋里的每一本书、每一份报纸,都是党和国家为我们老百姓花钱买来的,我作为管理员必须把它们保存好、使用好,让村民都来这个‘文化宝库’学文化、长知识。”这是2017年李广富获得“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称号时说的一段话,也是他一直在努力践行的事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