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花田村农家书屋: 书屋跟着村民需求走

 

村民在花田村农家书屋里阅读。花田村农家书屋供图 

“我家就住在农家书屋附近,现在没事就去翻翻书,这几年看得比较多的是科技类和医疗类的书,科技类的书对我们脱贫有帮助,医疗类的书对治疗我们夫妻的病也有很大帮助。”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花田村68岁的村民廖锦义,于2019年年底实现了脱贫,从他所说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农家书屋对他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新余市文广新局的指导下,花田村农家书屋坚持建设和常态化运营管理并重,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阅读活动,坚持书屋跟着村民走,有效解决了农民看书难、买书难、获取信息难的问题,为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本领作出了贡献。

强化规范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花田村农家书屋成立于2007年,目前书屋内有藏书量4160册、光盘252碟,书籍种类涉及农业、科普、法律法规、生活、政经、少儿、文艺书刊等。

“农家书屋建好是基础,管好才是关键。”花田村党支部书记廖志平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为使农家书屋不至于成为花架子,花田村在“管”字上狠下功夫,确保农家书屋开放制度化、规范化,做到借阅、归还有登记,群众需求有记录。

在具体规范方面,廖志平说,花田村委会做到了以下四点,一是配备离农家书屋较近、责任心强、爱岗敬业专职人员管理。二是派村干部专人负责,做到经常监管。三是建立借阅、开放等各项规章制度。四是抓好书屋内部管理。

今年70岁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廖海德,已经管理花田村农家书屋3年了。“我家离农家书屋只有30米的距离,我每天早上8:00上班,日常工作主要是给图书分类、贴标、上架,办理图书借阅手续等。”廖海德表示,“因为离得近,除了休息时间,我一般都会在农家书屋里,我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为农民借书提供便利。”

当前,廖海德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出版物管理、分类、贴标、上架、借阅手续等。“我们这里藏书多,类别也多,能满足不同年龄群众的需求。乡亲们到书屋来看书,我也会给他们推荐推荐。”

结合实际情况  满足阅读需求

随着花田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家书屋在提升农民生产技术、增产增收等方面提供不少帮助。“现在,随着村里发展高产油茶产业,要想种好油茶,全凭科学种植,现在茶树种植类、科技类的图书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廖海德说,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劳作之余,到农家书屋进行充电学习。

近年来,花田村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习惯,特别是农忙、农闲和平时的生产作息规律,合理确定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以村民实际阅读需求为出发点,切实做到了书屋跟着村民走。

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书屋会对回村在校生开放;在春节前后增设开放日,为回乡务工农民提供借阅服务。

在用好农家书屋方面,花田村坚持村干部、党员带头读好书、好读书,要求每个村干部做好学习笔记,给村民营造良好阅读氛围,起到带头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花田村结合当地村民对法律知识了解较少的情况,在农家书屋内专门设立了法律图书角。“我们将书屋内所有法律类的图书放在一起,便于村民查询,希望村民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学法、守法和用法的自觉性,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更好地保护自己。”记者问及设置法律图书角的初衷,廖志平如是说道。

同时,花田村在注重发挥好主功能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比如,成立“四点半”学校和假期课外学校。

“有了‘四点半’学校之后,学生们放学后都不乱跑了,他们下午4点半放学后,便会来书屋里看书、学习。”廖海德说,孩子放学后,有些家长也会跟孩子一起来书屋,孩子写作业,家长在旁边看书。在孩子影响下,家长也会慢慢爱上阅读,农家书屋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和阅读习惯。

整合文化资源 开展特色活动

为更进一步提高村民的阅读兴趣,廖志平介绍,花田村将农家书屋、画溪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通过多方联合组织志愿者开展多种形式的特色活动,吸引和引导村民阅读。

比如,在农家书屋开展“423日世界读书日活动”“亲子读书活动”等,每月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种知识宣传和培训。

农家书屋与画溪书院相结合,邀请村里的退休教师和文化名人、老党员等组成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伍,在周末为村里的留守学生免费授课,传授书画、琴艺、棋艺等。

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结合,邀请老师、专业人士、身边好人、文艺队伍、电影队伍等,为村民宣传新时代党的政策、法律知识、科普知识,以及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等,积极引导村民乐观向善。

同时,为了丰富和提高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花田村农家书屋创新方法,推出了积分奖励制度,利用电子图书阅览设备,每周播放包括种植养殖技术、市场信息、戏曲、电影、优秀电视剧等内容50小时,村民输入自己的信息登录后,每观看半小时积一分,系统会自动记录大家的观看时长。“现在,更多的村民习惯在电子阅览设备上学习,这样的活动方式很受村民欢迎,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活动中,自愿学习。”廖志平介绍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