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小龙扒村农家书屋: 寒冬中的温暖微光

 

 书香让寒冬中的小龙扒村升腾起“热乎气儿”。小龙扒村农家书屋供图 

    冬日里,坐落在山坳里的小龙扒村静谧安详,一阵风从村子东头的柏树林吹过来,好似阵阵涛声起伏。“这么冷的天,在家多暖和啊,您哪儿去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问今年70岁的乔德福大爷。“我们的书屋啊!”乔大爷用洪亮的声音答道。乔德福说的农家书屋,就是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小龙扒村农家书屋。

石头书屋成地标

不管多冷的天,总有村民要去书屋转上一圈,看看书、读读报,日子一长,就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不去就觉得少了点什么。”乔德福说。

进小龙扒村的路只有一条,书屋正好处于村子的中心地带,这幢外墙由石头垒砌的房子,在一群砖瓦房中格外醒目。“我们这里是山区,出产核桃、柿子等很多山货,但是要说多,就数石头最多了。”在乔德福眼中,这座看似笨拙质朴的石头房子恰好代表了山区民居的特色,“我看报上总说‘地标’啥的,书屋就是我们这儿的地标”。

201510月村委会新址建成,在广泛征求大伙儿意见之后,村委会将采光条件最好的房子给了农家书屋。”小龙扒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春阳是个“90后”,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她就意识到农家书屋是村里重要的文化场所。

“说起来,我们的书屋70多平方米,算不上大,藏书不到2000册,也算不上特别丰富,但是对我们这个常住人口不到400人的小村子来说,书屋就是知识‘加油站’、事业‘充电桩’,是个能把父老乡亲都聚在一起的地方。”在张春阳看来,建好书屋就是村里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目前,小龙扒村农家书屋拥有科技类图书268册、文化类图书952册、少儿类图书466册、生活类图书321册、政经类图书365册、音像制品77种,书香让书屋里聚拢起人气,也让寒冬中的小龙扒村升腾起“热乎气儿”。

“以人为本”抓管理

“农家书屋建是基础,管更是关键,硬件条件好,软件咱也要跟上,不能让村里书屋成为摆设。”张春阳介绍,书屋在“管”字上下功夫,不仅所有图书均经过分类、贴签后才上架陈列,还建立了有关借阅、开放等管理制度,由村里的老党支部书记担任书屋管理员,尽可能为乡亲们看书、借书提供便利。

小龙扒村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不同人群工作、学习的特点,延长书屋开放时间,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周末和节假日的“自习室”,也为白天外出务工、晚上回家的村民安排专门时间开放。

“我们注重抓好书屋的内部管理。图书管理员不仅可以熟练完成书、刊、报、电子音像制品的登记造册,及时办理借阅手续,提供好书、新书引导服务,还积极维护书屋阅读环境,做到干净整洁、秩序良好。”张春阳说,村里的很多孩子都喜欢在这里过周末、过假期,一个学生从家出来,一路呼朋引伴,走到书屋跟前就汇成了一支队伍。“他们在这里要么看书,要么写作业,年龄大一点的还知道辅导小一点的。一些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打游戏,到了书屋就有了学习的气氛。”

“我三年级就在书屋看四大名著,现在都看完了,最喜欢《西游记》了。”10岁的张蕊告诉记者,她一开始是跟着妈妈去书屋,如今她只要写完作业就往书屋里钻,“周六周日我最少在书屋看一个小时的书”。 

“有事去,没事也去”

管好图书是前提,用好图书是目的。在强化日常管理的同时,小龙扒村农家书屋还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如快乐国学讲读班、农业科技知识讲座、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故事会、灯谜竞猜、春联书写大会、送“福”进农家、“我的书屋我的梦”有奖征文等,把群众吸引进书屋,让大家切身感受到读书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乔德福退休后回到村里休养,在他看来,农家书屋给村里的老年人提供了跟外界接轨的渠道。他说:“有一些老人开始是奔着秧歌队、广场舞来的,活动结束就到书屋里歇歇脚,一来二去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大家腿脚活动了,脑子也活动了!”

“有事去,没事也去。”每当问起去书屋的原因,老乡们的回答都是这般斩钉截铁。

“这几天特别冷,隔着挡风被、棉手套,我的手都给冻透了。”骑电动自行车上下班的张春阳更关心书屋里的温度,“一大早,不管是谁先到了书屋,都是第一时间打开电暖气、空调。”从图书管理员到村委会成员,大家都用心照顾着书屋。

“我们这里之前开采过石料、环境质量一度很差。随着蓟州区矿产的关停治理及环境整治,小龙扒村天变蓝了,山变绿了,植被更加丰茂了。”小龙扒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宝贵介绍,这几年,随着小龙扒村自然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及村民爱鸟护鸟意识的不断增强,每年春季,大批夜鹭都会准时到来,这里成了天津市夜鹭重要的繁殖栖息地。“我们这里可以说是‘长在深山人未识’,将来肯定会有很多观鸟、爱鸟的游客。农家书屋就是我们迎接四方宾客的‘客厅’。”

“我还要抓紧时间学习,多找一些林木种植、鸟类保护方面的书看。到时候,就在书屋里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乡变美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乔德福兴奋地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