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山东郯城:博士巷里的书屋有名堂

山东郯城刘湖村不足500户,在优秀传统文化、良好家风的熏陶下,走出18名博士、39名硕士、150多名本科生——

刘湖村农家书屋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加油站”。 刘庆泉 摄

凭着读书,不足500户、不到1900人的刘湖村,先后培养出18名博士、39名硕士、150多名本科生,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为何山东郯城的一个偏远小村庄能够走出这么多博士、硕士?在记者的采访中,刘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启给出的答案是:因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好家风传承至今。如今,借助农家书屋的平台,刘湖村继续延续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古村的人才勃兴。

学生扎堆学习的地方

刘湖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西南25公里处,是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村里有一条博士巷,宽3米、长68米,住着9户人家,却先后走出9名博士,吸引了附近百公里内的大批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而刘湖村农家书屋就建在这条博士巷中。

刘湖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刘庆泉向记者介绍,自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投入使用以来,藏书达4000余册,且年年更新。水稻栽培、稻田养殖、课外阅读、心理辅导等种类的图书最受当地村民欢迎,借阅次数最多。“以前我们允许每位村民每次可借阅5本书,后来为了让更多村民借到喜欢的图书,我们将单人单次借阅数量减少到3本,让图书充分流动起来。”刘庆泉一边查询村民借阅登记表,一边告诉记者,“现在还有近2000本图书借阅出去了。”

在刘庆泉看来,村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孩子们求学顺利的重要原因。通过农家书屋打造的开放式自习场所,成为村里少年儿童课外学习的重要场地。“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喜欢放学后在农家书屋扎堆做作业,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刘庆泉说,周边很多村子都开始效仿这种互促互学方式,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同时,刘湖村农家书屋还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亲子阅读、国学诵读活动,培养阅读习惯,培育良好家风。“我的女儿目前正在福建农林大学攻读博士,从小就在农家书屋里耳濡目染。”刘庆泉对此很是骄傲,他告诉记者,近些年从村里走出去的博士生们,绝大多数都爱到农家书屋看书学习。

博士反哺家乡的平台

先后走出的18名博士,已成为刘湖村励志求学的典型代表。他们从“博士村”走出去后,又带着知识和技术回来反哺家乡。

“刘湖学子以各种形式反哺,他们的正能量激励和鞭策着一代代学子,不畏寒窗之苦,不负亲友期盼,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刘全启向记者介绍,比如村里走出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继芳,这些年尽己所能为家乡农业发展尤其是“五色米”产业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还有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保东,经常到村中人才驿站为学子解疑答惑,开展科普活动……

刘湖村农家书屋里,经常看到返乡博士们对村里孩子开展课外辅导。刘庆泉向记者讲述,已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的刘召芹,每次探家都要到农家书屋,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如今以博士研究生身份赴东芬兰大学留学的“90后”刘艳,在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每逢寒暑假都会主动担任农家书屋志愿者,带着村里孩子们一起阅读学习。

乡村文明建设的榜样

在建设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延伸服务不断拓展。刘全启告诉记者,刘湖村已布局打造一个支部阵地服务中心及多个文化实践站,统筹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实现乡村全覆盖。同时通过村里建共享书屋、户里建读书角的形式,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此外,刘湖村注重发挥“博士村”的优势。村里有一条乡贤文化长廊,廊道一侧的宣传栏上,24名乡贤的事迹引人注目。刘全启介绍,村里专门选取了高学历人才、退休干部、教师、医生、助人为乐典型等代表,开设乡贤故事专栏。同时组建120余人的文明实践队伍,积极引导全体村民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和家风培育。“有了榜样的力量,村里家家户户比,家里兄弟姐妹比,崇文尚学在刘湖村蔚然成风。”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