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国家从2007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主要由政府投入建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包括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亦对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有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各部门的作用,惠及广大农村群众,2007年上半年,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下发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对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原则、目标和任务等进行了具体部署。国家规划“十一五”时期在全国建成农家书屋20万个,2015年基本覆盖每个行政村。
为把农家书屋工程这项利国惠民工程扎扎实实做好,做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有序实施、稳步推进,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十一五”时期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目标,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7年6月20日发出了《关于做好农家书屋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新出厅字〔2007〕181号,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规划编制工作。《通知》要求,制定农家书屋工程规划应坚持立足实际,立足省情、市情、县情,要把规划工作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情况相结合;要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配套进行,加大对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到位的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调研,对各类农村书屋建设情况进行摸底,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划,最终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格局。根据农家书屋工程总体目标和各地实际情况,《通知》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此目标基础上制定农家书屋工程规划。
《通知》发出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立即召开会议,下发文件,按照上述原则和要求,明确思路,研究办法,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周密部署工作任务,确保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市、县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真贯彻《通知》精神,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乡镇村庄进行调研摸底,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确保了规划编制工作卓有成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不懈努力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并报送了“十一五”时期本地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规划。
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进行了汇总、整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时期建设规划。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时期建设规划突出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详细具体。此次规划对各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目标进行了细化、量化。规划分三项主要内容:(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级区划分布情况;(2)每个县、区、市管辖的行政村数量;(3)每个县、区、市“十一五”期间将建成农家书屋的数量。规划收录了全国2859个县级行政区划,涉及618642个行政村(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只提供了市级行政区划的各项数据内容,河南省部分地级市缺少数据),到“十一五”末,全国将建成农家书屋237456个,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行政村。
二是切合实际。此次规划编制工作贯彻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规划的制定由下至上,逐级上报,最后汇总。规划中的各项数据真实反映了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文化发展需要,为下一步规划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既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初始阶段,也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完成2010年底建立20万个农家书屋的目标,又要为实现2015年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的宏伟蓝图奠定坚实的基础。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时期建设规划的制定完成,对于今后一个时期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实施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国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按照规划的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出色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目标,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中国新闻出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