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北滚龙沟村村民在认真地翻看捐赠图书。
平山县南滚龙沟村村民对照捐赠图书查阅种植养殖技术。
“快,打雨伞接一下,别把书淋湿了!”崔林华推开车门,冲着对面的国大36524便利店就是一嗓子。随即,两名店员放下手中的活儿,撑起雨伞快步来到车前,将崔林华和几捆书迎进店里。直到把书归置好,崔林华才吁了一口气。
崔林华在石家庄一家医疗单位上班,看到“情暖故土、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的消息后,就和活动办联系。“这次捐的是学习方面的工具书,希望这些书籍能成为农民的精神食粮。”
从4月份起,河北在全省开展以“亲情·乡情·书香·和谐”为主题的“情暖故土、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据初步统计,活动开展以来河北已建成农家书屋3060家,5252个单位和个人与5020个农家书屋建立了帮扶关系,直接或间接参与帮扶活动的近10万人,受益农民300多万人。
老书屋为何“人散、书旧”
滚龙沟村位于平山县宅北乡,是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乡。今年6月份,记者在该村的阅览室看到,10多个旧书橱里横七竖八地放着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籍,不少图书都已泛黄。村支书李树明说,“这几本书是八九年前买的,早落伍了,不符合村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
距此不到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启动之际,河北就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列入其中,在政府资金到位之前,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74家。2007年,河北省新闻出版局深入到3市、10县的30个农家书屋走访调研,有农民说:“富了不读书是暂时富,穷了不读书是永远穷。”这次调研也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多数已建成的书屋缺乏必要的管理人员,管理手段不规范;引导和服务不到位;出版物更新难以为继、知识老化、使用率低。而且,一些地方对农家书屋工程了解有限,不少农民对这项惠民工程认可度低,多数情况下还是政府“自己吆喝自己干”。
按照国家的规定,每个农家书屋须投入2万元,配备图书不少于15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到2012年前,全国每个行政村都要建一个标准化的书屋。河北表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坚持政府扶持、统一规划的方针,不搞重复建设,不增加农民负担。“在政府主导下,农家书屋‘如何建’的问题已经解决”,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晓明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当务之急是解决出版物的后续更新问题,建立持续发展、规范管理、有效使用的长效机制。
“情暖故土、书香农家”帮扶联系活动,通过打造平台,利用多种形式,让社会各界深入了解、高度关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形成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局面,赋予农家书屋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千家万户心系农家书屋
“以帮扶联系活动的形式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在全国尚无先例,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李晓明说,组织全社会参与的大规模活动,特别要讲求工作方法,“必须是开放的、互动的”,要把帮扶联系活动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
孙喜梅,她家里是灵寿县南寨乡秋山村的低保户,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自幼酷爱读书的她为让乡亲不再因手头拮据或条件限制而徘徊在知识殿堂外,曾拾废品卖钱买书供村民阅读。在河北省市县新闻出版部门的支持下,去年9月孙喜梅建成了“秋山书屋”。如今,她获聘“河北省农家书屋形象大使”。通过典型引路,帮扶联系活动感染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河北还招募志愿者参与帮扶活动、开展广告版面竞拍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发动新闻出版系统帮扶农家书屋,仅河北青年报一家,一月内就捐建10个书屋。《燕赵都市报》在省内11个设区市确立了12个帮扶点,通过对11个市的全覆盖,及时了解各地农民最迫切的需求,挖掘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事例,掌握到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省委、省政府把帮扶联系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省委书记张云川、省长胡春华分别建立了联系点,省四大班子领导、117个厅局主要负责人纷纷跟进,各市县闻风而动、积极落实,仅张家口市就确定了400多个联系点。
有的放矢烹制“文化食粮”
帮扶联系活动开展以来,河北把活动的推进与农家书屋的建设相结合,协调互动,统筹抓好建、管、用环节的各项工作,力求农家书屋工程建成政府德政工程、出版惠民工程、群众满意工程。
河北新闻出版部门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针对农民需求组织策划选题,按照种植、养殖等类型和经济性、实用性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配置农家书屋出版物,尽可能做到让政府投资发挥最大效益,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
配合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河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实施“金土地”出版工程,为农民度身编写出版了养殖技术、医疗保健、经济法律等11大类193种浅显易懂、可学可用的图书。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长董宝生说,我们在编写时想尽办法做到通俗易懂。“比如法律问题,从理论到理论,很多农民都看不懂。我们就把非常抽象和理论化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的案例。”随手翻阅河北农家书屋系列丛书,发现书稿都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易懂,农民阅读特别方便。
书屋带来农村新气象
前些天,乐亭县汤家河镇枣园村农民云金祥碰到一个头疼事:自家棚里的甜瓜都半人高了,侧蔓上仍没结瓜,急得老云像热锅上的蚂蚁。为解决难题,云金祥来到邻村史庄村史秉材的“农家书屋”,查阅科技书,找到了解决方案,通过肥水控制和防止秧苗旺长,瓜棚里终于硕果累累。云金祥深有感触地说,“农家书屋”真是农民科技种田的“智囊库”。
但谁又知道,建农家书屋是史秉材交了30万元学费买来的决心。史秉材过去搞甲鱼、鸡、猪综合养殖。由于不懂养殖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30万元投资打了水漂。因为没文化摔了跤,史秉材决心把养殖场建成农家书屋,教育引导村民加强文化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在县直部门帮助下,农家书屋不久就开张了。史秉材为农家书屋聘请农林方面的拔尖人才,成立专家组,根据农事活动及农民需要深入大院搞科技培训,指导生产管理。如今,史秉材的“农家书屋”已培训农民千余人,推广高新科技23项,解决各种技术难题130多个。
一个个农家书屋的建成,使农民不用出村就可以读书、看报、学知识,越来越多的农民切实感受到农家书屋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农家书屋,正成为农民精神文化的乐园和科技致富的加油站。很多农民深有感触地表示,建金屋,建银屋,不如给俺们好好建个书屋!
自打建起了农家书屋,很多农民开始告别传统的生活习惯,学科技、学法律的越来越多,思发展、想致富的与日俱增,农村的生产生活习惯明显改变。不少地方以农家书屋为依托,大力组织开展“多读书、读好书”、“讲文明、树新风、敬老爱幼”、“咱村好榜样”等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带动形成学科技、用科技、树新风的良好风气。
走进东佐村的“农家书屋”,40多平方米的房间东西北三面的书架上都是图书和杂志,房间南侧还摆放着电脑、电视机、VCD和各种光盘。正中间一个大桌子周围,七八位村民正在认真看书。村支书说,自建起农家书屋、开展起各类活动,村民学科技、学文化,孝敬公婆、团结邻里、自觉计划生育、红白喜事简办日渐成风,村里喝酒赌博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烧香磕头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事儿婆婆”少了,邻里之间互相帮衬的多了;不敬老爱幼的少了,家庭和睦的多了;老人脸上的愁容少了,笑容多了。
延伸阅读
9.3万家
农家书屋工程自2005年底第一批15家农家书屋试点开始,到2009年6月,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9.3万家。
20个省(区、市)
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重点民生工程或为民办的实事之中,大部分省(区、市)成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1500册
农家书屋是建立在行政村、由农民自己管理的、免费提供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及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一般在1500册以上。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