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举行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阅读与乡村振兴论坛发布了30个农家书屋创新示范案例。其中,省级示范案例7个,市县级示范案例23个。本期刊发本报记者采访的黑龙江和湖北两个省级示范案例,向读者展现两省农家书屋在管理方面的创新做法。
漠河市西林吉镇黑山村村民在农家书屋阅读。 黑山村农家书屋 供图
黑龙江:建好中心书屋 推进融合发展
“以前总觉得看书是文化人做的事,现在书屋提供了很多接地气的书,我们都愿意看,而且我们在网上销售农副产品,还为我们提供了直播场地、直播设备,这可太方便了。”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乡鄂伦春族群众葛冬梅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感慨道。这也是黑龙江省农家书屋近年来发展的缩影。
5月26日,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处长李龙佶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黑龙江省依托乡(镇)文明实践所建设中心书屋112个,全力推进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县级图书馆分馆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充分发挥阅读志愿者引领作用,创新服务方式,真正让农家书屋“动”起来、“活”起来。
破解农家书屋发展难题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最东北,有2900多公里边境线,目前户籍人口3100多万,分布在13个市(地)123个县(市、区),人口密度低、分布散、农村空壳化现象日趋严重,有的地方一个村只有几十人,抚远市鸭南乡平原村常住人口10人,最少的嘉荫县沪嘉乡晨光村仅剩7人。
为有效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破解黑龙江省农家书屋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在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创新发展,按照中央关于“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的要求,提出了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建设中心农家书屋,推进融合发展。
2021年,黑龙江省启动农家书屋改革创新工作,选择同江市、抚远市、安达市、呼玛县、塔河县5个县(市)开展第一批中心书屋试点建设。2022年,确定全省42个县(市、区)开展第二批中心书屋试点建设。
李龙佶向记者介绍,随着近些年农村人口变化,农家书屋作用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黑龙江省市县乡四级联动,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启动中心书屋试点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来到中心书屋,享受阅读、学习、交流的乐趣。”李龙佶说道。
既富“头脑”也富“口袋”
李龙佶告诉记者,黑龙江省农家书屋改革创新重点从“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数字书屋推广使用、文化资源融合发展、阅读志愿者队伍建设、政策支持保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8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黑龙江省各试点县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中心书屋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包括提升场地环境、升级设施设备、优化服务流程等,全面提升服务品质。
“两年来,47个试点县共投入2240余万元,完成了112个乡(镇)中心书屋建设,每个书屋配备图书5000册以上,最多的近万册,主要通过农家书屋整合、县市图书馆匹配、捐赠等方式进行补充。”李龙佶向记者介绍,其中,同江市先后投入680万元,完成了9个乡(镇)中心农家书屋建设。塔河县累计投入360余万元,购置电子书阅读器、听读机、投影仪等设备,购置3.25万册图书充实到中心书屋。安达市投入45万元,建设了300平方米的开放式阅览室,定制连体书架围成方形读书空间,方便群众选书阅读。
为提高阅读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黑龙江省还推出了“数字书屋搭台、阅读活动唱戏”的激励政策,每年年初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征集各市地农家书屋阅读活动方案,从中挑选出有特色的农家书屋统筹到数字书屋全省阅读活动计划中,出资对参与阅读活动的优胜者给予奖励。
在扩大文化服务范围方面,黑龙江在中心书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文化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开展音视频点播、文化展览、生态旅游、电商孵化等“一屋多+”式服务,推出学前儿童看护、留守儿童辅导、高考志愿填报等便民措施;除了养殖、栽培等农技讲座,还开设民族刺绣、剪纸艺术、桦树皮手工艺等非遗技能培训,并与相关产业项目对接,全方位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既富了“头脑”,也富了农民的“口袋”。
探索形成“书屋+”模式
经过两年的试点建设,黑龙江省基本形成了农家书屋改革创新的“龙江模式”,完成搭建一个平台、建设一批试点、推动两个融合、建立一套机制的“1121”改革成果。
李龙佶告诉记者,“一个平台”就是搭建黑龙江省数字农家书屋阅读平台。2019年,按照中宣部召开数字农家书屋工作会议部署,黑龙江省立即启动数字农家书屋建设,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出资建设了阅读平台APP,于2020年6月试运行,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为农民免费提供电子图书10万种、有声图书2000集。截至目前,注册读者60余万人,每天上线阅读人数近万人,阅读平台成为农民朋友“可随身携带”的数字书屋,满足了农民数字化、个性化阅读需求。
“一批试点”就是建设中心书屋试点。黑龙江省选择在人口密度低、分布散的沿边地区和农村空壳化严重、农家书屋服务效能相对薄弱的地区,依托乡(镇)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中心书屋试点。“两个融合”即中心书屋与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县级图书馆相融合,提升书屋资源的综合效益。
“一套机制”即阅读活动牵引机制。黑龙江省将农民阅读活动纳入全省阅读规划,组建阅读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阅读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形成符合农村实际的“书屋+”模式,以中心书屋阅读活动为牵引,吸引群众“愿意来、坐得住”。
黑龙江省在农家书屋改革创新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李龙佶告诉记者,在农家书屋改革创新中,要实现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场地环境、设施设备、服务流程等方面全面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塔河县盘活下辖7个乡(镇)闲置资产,对老旧房屋进行修缮改造,精准定位打造了“一乡一品一特色”的中心书屋。安达市根据不同读书对象设置“夕阳品读”“小憩浏览”“科技泛舟”“未来之星”等不同的读书功能,实现了阅读功能多元化。
黑龙江省还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广泛宣传推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农家书屋服务效能得到不断提升。其中,鸡东县拥有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的诞生地和根据地,是抗联武装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鸡东县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红色中心书屋,打造“读、娱、体、游”一体化服务模式,在潜移默化中,让村民感受到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
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土门村农家书屋上线了“蓝悦阅读”软件,村民通过该软件便可翻阅自己感兴趣的电子图书。 湖北省委宣传部 供图
湖北:“云端”书香飘万家
“打开手机,只要指尖轻轻一滑,就能免费阅读海量正版图书。”这是许多农家人曾经的期待,如今正在荆楚大地成为现实。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自2019年起,湖北省开始探索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路径,全力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共建成数字农家书屋2.37万个,实现了全省村级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湖北省利用线上平台,积极开展主题性和常态化阅读活动,推动共建共享,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
全省建成2.37万个数字农家书屋
在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三叉路村农家书屋,墙上挂着一台“数字农家书屋”的设备,村民只要走进其所覆盖的无线网络区域,即可免费连接这一网络平台,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书香荆楚”APP,一部手机就可以把7万多册电子图书、3万多集听书资源带到田间地头。“孩子爱听里面的寓言故事,我自己喜欢看一些教育、育儿、营养等方面的书。”该村村民赵丹丹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感慨,“这是我们的福利,要好好用起来!”
这样的福利,得益于湖北省数字农家书屋平台的建设。湖北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处长邓世清介绍,湖北省于2012年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在行政村的全覆盖。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从2019年开始,在中宣部指导下,湖北省开始探索农家书屋数字化试点建设,至2020年,共在全省13个市县建设了920个数字农家书屋。
据了解,在项目建设之初,湖北省委宣传部就召开了专家论证会,研究设计方案、安排资金来源;项目建设启动后,举办了全省数字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培训班,并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数字农家书屋的设备安装情况、用户注册及使用情况,收集用户意见,优化功能设置。
此后,湖北省继续总结经验,加快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步伐。2021年,“万村数字农家书屋建设”项目被列入湖北省“十大惠民、四项关爱”实事项目清单,年底,湖北省“万村数字农家书屋建设”项目正式建成上线。2022年,湖北省委宣传部把实现“全省数字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列入2022年全省“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省级重点实事项目,并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多方努力,湖北省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起“一云三屏”+“百姓点单”的移动数字阅读服务体系,截至2022年12月,全省建成2.37万个数字农家书屋,完成了全省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村级全覆盖。
打造农民群众的“终身书房”
“湖北省数字农家书屋平台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全省一个云平台整体规划、整体建设、整体服务,手机屏、PC屏和智慧阅读屏三屏呈现,实现全场景、全渠道的数字阅读形式全覆盖。”邓世清告诉记者,湖北省数字农家书屋建设以“顶层设计,统一建设,分级管理”为思路,打造了“省-市-区县-乡镇-村”五级协同办公服务平台,形成一套有据可查、有据可依、有痕可看、实时更新的农家书屋大数据分析、管控系统。“平台可对各个层级的用户数据、图书阅读数据等进行采集,并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阅读服务。”邓世清说,群众也可以通过平台上传宣传家乡的美图,自主选书,点单阅听资源。
对数字阅读平台而言,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是关键。目前,湖北省数字农家书屋平台为群众提供7万多本电子图书、3万多集有声图书,既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又满足农林牧渔知识技能学习。与此同时,该平台实现了每日有2—3本新书上线推送,全年共更新图书6000余种(少儿类占60%)、听书3000余集,帮助群众实现“移动阅读”“海量阅读”和“低碳阅读”。
为提升数字农家书屋的针对性和服务特色,湖北省还注重强化定制化、特色化、个性化内容生产和资源更新。在栏目设置上,湖北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农村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等特殊群众阅读需求,开设了《新时代 新经典》《红色经典》《“三农”信息》《致富经》等栏目;加强与湖北本地机构的沟通合作,拓展数字农家书屋平台戏曲、农业视频讲座、普法维权等资源,开展线上线下阅读活动,切实将数字农家书屋打造成为农民致富的学堂、农村文化的殿堂、农村学生的第二课堂。
“‘书’随机动,机随人走。现在,湖北省数字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终身书房’。”邓世清说,农民群众的手机等阅读设备首次连接湖北省数字农家书屋服务平台后,无需注册,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访问该平台,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特色活动接地气聚人气
“目前农村网络普及率很高,大部分村民都在使用智能手机,除了中青年,许多老人也熟练掌握。”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村民陈华科在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陈姿霖的推荐下,下载了湖北数字农家书屋APP,“白天干活累了,晚上睡觉前,用听书功能,听会儿评书,挺有意思。”
“过去要到社区借阅,现在不用再来回跑了,随时拿出手机就可以阅读。”谷城县城关镇吴家营社区建成数字农家书屋后,社区居民蔺玉雨立即在自己的手机中下载了“书香荆楚”APP。如今,他可以通过数字农家书屋随时随地阅读种植、养殖等书籍。老河口市李楼镇邓岗村老菜农李永红也是数字农家书屋的受益者。李永红流转了100多亩耕地种植惠和2号大葱,前段时间大葱出现葱管虫,他十分着急。后来,他试着在“湖北数字农家书屋”上找到《大葱高效栽培技术》一书,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多看书,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习农技知识,农家书屋是咱老百姓科技致富的‘加油站’!”李永红感慨道。
除了丰富内容资源,湖北省坚持以活动引流,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春耕、秋收等重要时节,通过“讲、评、帮、乐、庆”等方式开展主题性和常态化阅读活动,持续扩大数字农家书屋影响力和使用率。例如,湖北省组织开展“过大年·晒年味”活动,用户在数字农家书屋平台晒家乡年味、年俗、年饭;组织开展“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全省各地的读者可“云端”参与猜灯谜活动,并统一进行评比。
此外,湖北省策划开展“开启智慧阅读·助力孩子成长”“关爱老人·助老共享智慧阅读”“推动乡村振兴 共建美丽家园”,以及“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时代”晒晒家乡新变化视频展播和征文活动、“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线上知识问答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截至目前,湖北省数字农家书屋平台用户量已超过720万,总访问量超过1亿次。
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在书屋内剪纸。元璐书房 供图
元璐书房成乡村“网红”打卡地
这几天,位于浙江绍兴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的元璐书房成了朋友圈里的“网红”。不同于以往的农家书屋,这个乡村书房装修极具现代感,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打卡。
资源整合 建设人文“新地标”
2020年12月,元璐书房在明末乡贤倪元璐的家乡倪梁村建成开放,城市书房的出现,使大家用另一种方式接近这位先哲,在阅读中感受先哲的魅力与智慧。
据倪梁村党总支书记倪建君介绍,元璐书房占地约500平方米,是倪梁村投资80多万元打造的省级书香文化礼堂。书房的设计结合本村文化特色,以现代典雅的建筑装修风格,将倪元璐的事迹与书法绘画成就巧妙融入其中,让读者在书香的浸润中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
进入书房可以看到,1.2万余册图书囊括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26个大类,整齐有序地陈列在书架上。书房内书桌式、沙发式、吧台式以及席地式的阅读区,为读者带来温馨舒适的阅读体验。
书房抬头可见各式各样的剪纸图案,栩栩如生,既增加了视觉美感,又突出当地手工艺制作的传统文化。剪纸是小越街道最富特色的非遗文化,倪梁村是主要传承地之一。立足非遗传承,书屋经常开展剪纸培训,引导村民用眼睛观察、用双手创作,助推民间剪纸艺术由专业性向群众性、广泛性转变。
在倪建君看来,元璐书房以书为媒,不仅是阅读空间,更是集艺术欣赏、技能培训、文化交流、教育学习、生活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阵地。书房充分整合“春泥计划”、研学教育、乡贤参事会等资源,经常举办读书沙龙、非遗文化体验等主题活动,推动元璐书房成为倪梁村的文化地标,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书屋功能明确、定位精准,我们还开辟了阅读与文明实践相结合的儿童之家、网上阅读区、红书角、法治书吧等,帮助村民养成读书习惯,丰富业余生活,提升文化素养。”倪建君表示。
建管一体 展现书房新活力
一大早,70多岁的村民倪绍灿在元璐书房内掏出身份证,在图书智能借还机上一刷,再把手中书籍一扫,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图书免费借阅。喜欢阅读的倪绍灿连连称赞:“现在借书、读书太方便了。真好!”一旁的书房管理员倪祖然也笑着说:“咱们这个书房接入了市级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在这里就能借到图书馆的书了。今后常来!”
和绍兴城区的城市书房一样,元璐书房也配有图书自助借还设备,村民只需刷身份证,便可实现图书“一证借阅,通借通还”。为更有效地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倪梁村还研究制定了书房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推进书房日常运作和持续发展。
“我们村里的书房和城市里的书房一样很洋气,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涵养了文明乡风。”倪祖然表示,自2014年倪梁村建立村文化礼堂开始,他就成了农家书屋管理员。
从一开始仅五六百本书增加到如今的上万册,倪祖然也从手写书籍借阅台账转变为用电脑登记。“智慧借阅让记了数千笔的台账成了‘古董’,成为历史资料了。”倪祖然说,每当寒暑假农家书屋就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如今环境更优越,远近乡邻都被吸引过来了。
“我们村是浙江省‘书香文化礼堂’建设试点村之一,也是全市唯一的试点。”倪建君说,依托数字化,书房把优质的阅读服务搬到了村民“家门口”。不少村民也感慨:“门口就有上档次的书房,读书氛围特别棒,以后一定会多带孩子来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