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治理有效路径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齐鲁大地,崛起“后田样板”。“聚焦群众诉求和社区治理问题,从治理供给、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保障等层面发力,创新打造服务反馈顺畅、居民参与高效的治理机制。”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后田社区党委书记李大林说,社区积极探索精准快速回应群众诉求工作机制,十分钟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鱼米之乡,提供“花园方案”。“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村委负责、企业支持、居民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形成原村民与新村民、村民与居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邵钦祥说,就乡村善治而言,花园村最大的贡献在于为“农村都市的有效治理”提供了方案。

……

去年以来,法制日报社旗下《法制文萃报》在中宣部印刷发行局的指导下,联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多名在籍硕士研究生,组成5个采访调研组,走访全国10个省300多个农家书屋,多角度、多侧面见证乡村治理现代化,深入挖掘各地健全完善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并汇编成《寻根铸魂——走进农家书屋,透视新时代乡村振兴图景》一书。


以“自治”凝心聚力。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三埂村着眼规范性与乡土性交融,搭建“百姓议事堂”“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治理体系,激发村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活力。

以“法治”规范治理。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坚持良法善治,及时修订出台《屯西社区村规民约》和《物业管理制度》,让村民工作生活有章可循,按规矩办事。

以“德治”春风化雨。在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后八里沟村,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厚植“孝善文化”、培育“孝善家风”为重要抓手,用“孝善”凝心聚力、助力乡村建设。

调研采访中,记者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到处都有“金点子”“好法子”。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围绕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进行集成式创新。


江苏省淮安市就从体制机制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同步发力,让乡村治理体系更具活力:

在体制机制上,强化“防范关口前移、治理重心下沉”,抓好决策稳评防范风险,建立淮安稳评“1+5”制度体系;常态化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进村(社区)开展以案释法活动,全面落实村居法律顾问制度,推广四方共治、小区议事厅等经验做法,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有效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在精神文化层面,推进农村地区阅读阵地建设,支持乡镇街道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重点建设淮安小书房(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屋”“充电桩”。

治理体系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人。不少基层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要进一步提升村干部的政治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本领,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坚持走群众路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团提出,目前全社会、各主体都已投入乡村振兴的大潮,外来人才被鼓励进入基层一线服务,但是能够持续扎根基层、激发基层振兴活力的力量还在于本土人才,因此发现、调动、激发这些人才尤为关键。


(来源:《法治日报》)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