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人物访谈
刘晓凯:以高质量工作助推农家书屋延伸服务

 

以高质量工作助推农家书屋延伸服务——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

 

作为党中央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五大重点工程之一的农家书屋工程,在当前形势下面临哪些发展问题?农家书屋的维护使用、补充更新和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等工作又该如何入手?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刘晓凯日前对此做了解答。

为全民阅读提供基础保障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你是如何看待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农家书屋工作的重要意义?

刘晓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制度设计。读书看报是群众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权益之一,农家书屋的服务内容列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重要举措。

全民阅读重点在农民,书香社会建设薄弱在农村,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决定环节在农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农家书屋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基础性设施和关键性保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夯实了载体和平台。我们正处于农家书屋建设发展的历史黄金期。10年来的实践证明,农家书屋的建设,激活了中国农村原有的丰富文化积淀和积存,有力地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推动文化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在农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你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制约农家书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刘晓凯:我们在调研走访中感觉到,有这样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上还未建立起长效机制。从顶层设计上看,大规模建设任务完成后,从2016年起,除了目前的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投入机制外,农家书屋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职责权限、运行管理机制、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等还需要根据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个发展形势进一步制定。如果一些相应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就使地方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工作上难以看齐,标准化、均等化目标难以达到。二是资金投入不平衡。整体打包式的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预算投入模式,一方面,兼顾到了各地不同的实际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地设计资金分配方案;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忽视了农家书屋效用发挥的独特性,使书屋建设发展的资金预算在一些地方难以真正落实。三是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症结性问题。原有的由村“两委”、“五老”、大学生村官、中小学生、新乡贤、残疾文化人、贫困文化人等兼任管理员的模式,目前都因资金来源问题遇到各种挑战,而由乡镇文化管理职能部门通管指导的模式也因编制缺少、资金预算不到位难以实现。四是管理创新动力不足。虽然很多地区的书屋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和建设,但有的使用率不高,利用大数据推进管理、提升绩效的措施也不够有力,一些地区在“互联网+农家书屋”建设方面虽有一些想法,但受资金限制,开展建设并取得实效的并不多,利用数字农家书屋开展延伸服务的也比较少。

精准服务解决阅读便利性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你对持续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有什么建议?

刘晓凯:中央领导同志针对当前农家书屋建设实际,提出了延伸服务的重要指示,这对提升服务质量、激活文化资源意义重大。基层延伸服务,动力是推动书屋资源整合,关键是解决阅读便利性,切入点是提升精准服务。湖南省高桥农家书屋下出的“五黄蛋”,以及各地涌现出的典型事例,说明了这项工作大有可为,因为它来自农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源自农家书屋工作者的辛勤探索。推动这项工作,不仅是我们一般性的工作安排,而且是对我们树立宗旨观念、贯彻群众路线的一次考验。湖南高桥农家书屋“下蛋”模式,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因地制宜选好场地。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公共设施最好是建在集体组织或机构所在场所,比如村委会、乡村活动中心等。高桥经验启示我们,那些村民居住密集、往来人员较多的地方,都能较好地保障书屋的开放和使用。因此关键是网点布局创新。这就需要细分阅读群体,深入研究书屋建设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要帮助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推广方案,推动农家书屋部分图书搬入居住密集、活动集中的地方,使农家书屋的服务和新农村小区、乡村综合文化中心、村民小组、便民服务厅、祠堂、养老院、中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商店、村邮代办站、农家乐、文化热心大户等场所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凡是有利于书屋作用发挥的,我们都要积极鼓励,提供条件,研究推广。

换个眼光挖掘管理人才。我国广大农村历史上具有丰厚的优秀文化传统基因,从过去的“五老”到现在的新乡贤,一大批热心农村文化建设的老同志活跃在基层。这一现象,是十几年前少见的。这些老同志,离开工作岗位后,或回家乡或到乡村,自觉奉献、回馈乡里,传承文化、服务乡民,在当前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很大的基础性、促进性作用。我们仔细想想,在作用发挥较好的农家书屋中,大都有这样的老人在起着中坚作用。我们要通过制度建设,综合施策、助力倡导,充分挖掘这支队伍的文化能量,使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热量。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参与,鼓励志愿服务,切实提高农家书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实事求是选择模式。高桥经验,实质是在全面建设解决了“有没有”问题基础上,进一步解决“谁来读”“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高桥农家书屋的实践告诉我们,既要精准识别读者对象,也要精准提供阅读内容。在图书供给上,要和群众的需求有效对接,给学生群体和老年人群体提供的出版物要有所区别,农村青壮年与少年儿童关注的文化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在活动设计上,要针对不同群体和对象,打造一些阅读品牌,向下扎根,向“草根”靠拢。这需要细致深入的调研,需要对本地区行政村人口情况、书屋条件、文化消费等因素形成综合判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具体工作方案。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