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全国首批农家书屋在甘肃试点。经过十年多的建设,甘肃农家书屋已覆盖全部行政村,乡村阅读在陇原大地蔚然成风,农家书屋在助力甘肃脱贫攻坚和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两年,甘肃认真落实《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和创新经验,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巩固一个阵地,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田间地头
截至目前,甘肃建成各类书屋17200个,出版物保有量达到3100多万册,农民群众人均拥有图书达2.23册。农家书屋配备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主题图书500多万册,一半以上书屋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图书专架,全省农家书屋年总借阅登记量超过200万册次,农家书屋成为广大农村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
甘肃推动农家书屋理论宣传工作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广泛收集农家书屋智志双扶、就业致富、读书育人的生动案例,针对群众需求进行政策解读,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生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宣讲。特别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了主题图书阅读、主题诵读、主题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农民群众富了口袋富脑袋。会宁县农家书屋定期组织“感恩奋进 我的脱贫路”先进事迹宣讲,让“身边人”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临夏县、崇信县、肃州区在农家书屋建立了讲师团“基层宣讲面对面”示范点,帮助农民学习新理论、运用新思想,有力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推进两大“工程”,加强农家书屋内容供给
甘肃大力实施“百草园”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和农村幼儿园“小书架”建设项目,为农村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食粮,有效覆盖了农村各类阅读群体,解决了农村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百草园”是黄金屋,满足数字化阅读需求。为更好满足农民群众数字化阅读需求,2019年起甘肃启动“百草园”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平台现提供图书2万余册、音视频作品1万余集免费视听阅读,并逐步和县级融媒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应急广播等联通数据、资源共享。在农村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累计上线防疫内容和春耕备耕内容200多条,全平台浏览量突破千万人次,为助力乡村防疫和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书架”有大文章,阅读从娃娃抓起。针对农村幼儿读物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导读不够等问题,甘肃从2019年开始启动农村幼儿园“小书架”建设,高标准配备幼儿读物。所配图书作为村农家书屋资产,日常管理由幼儿园负责,计划2020年实现农村幼儿园“小书架”建设全覆盖。同时,配套开展了“我的书屋我的梦”等阅读活动。“小书架”为农村孩子阅读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农村儿童启迪心智、读书学习、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榆中县高墩营村管理员景正红翻开登记簿,指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说:“这些考上大学的孩子我都记得,他们经常来书屋看书借书。现在我们村的小书架也建起来了,相信会有更多喜欢读书的孩子走出田野。”
三、聚焦三项“优化”,提升农家书屋管理使用效能
优化机制强化保障。多年来,甘肃建立了领导高度重视、机构职能健全、财政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为农家书屋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青同志多次带队到农家书屋调研,部署农家书屋工作。历次机构改革以来,甘肃始终保留并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办公室这一机构建制,负责农家书屋全面工作。在财政资金使用上,甘肃将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资金统一由省级统筹,进一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保障力度。
优化活动促进使用。甘肃坚持全民阅读活动和农家书屋活动相结合,以评选表彰星级书屋、农民读书明星、优秀管理员为示范引领,以“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主题阅读活动为工作抓手,引导农民参与阅读,引领乡村文明风尚。推广“你读书、我买单”活动,定西、张掖开展的选书活动被形象的称为“群众点单、书屋上菜”,推动农民群众成为选书读书的主角。
优化资源助力扶贫。甘肃把贫困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今年向贫困地区农家书屋捐赠图书30余万册,大力推广“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农家书屋+农民技校”“马背书屋”等多种模式,开展农业种养殖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帮助农民群众生产就业、脱贫致富,让农民群众的小康路走的更加坚实,让农家书屋为助力脱贫攻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