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是典型的农业镇,下辖6个行政村,人口2.2万,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由于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文化水平低或路途较远、身体不便,影响了农家书屋作用的发挥。2012年以来,二圣镇依托广播电视“村村响”工程,摸索出一条利用广播“阅读”,发挥书屋作用的新路子,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依托“村村响”建立有声书屋。二圣镇利用农民群众务农或赶集的时间,每周一、三、五上午9:00-9:30,使用覆盖全镇的120只喇叭播报信息。“有声书屋”开辟了“读书读报10分钟”、“政经新闻10分钟”和“科学技术10分钟”三大板块,6名大学生村官轮流值班,使用普通话与方言结合播报,亲切易懂。
二、挖掘农家书屋资源编制广播稿。二圣镇结合群众需求和镇村中心工作,由宣传委员组织召开例会研究选题,并组建了一支由大学生村官、镇村文化干部、群众文化骨干等参与的50余人的撰稿队伍,利用农家书屋丰富的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生活教育等图书资源,辅以电视、互联网收集的信息,编写每期30分钟的广播稿,每年编制近200期。王家河村大学生村官刘云针对本村重点发展的丰水梨产业,到农家书屋学习了定植、修剪、土壤管理、施肥等技术,编制了风水梨生产的系列广播稿,解决了群众生产的实际困难。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有序推动。二圣镇党委、政府把“有声书屋”作为镇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建立了整套规范的制度,推动了“有声书屋”持续、健康发展。党委政府每年统一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文化骨干采写、部门领导把关、镇文化中心主任审核”的三级编审责任制,确保稿件质量。年底采取“群众、参与方、镇领导、上级有关部门”四级综合考评体系,对各单位“有声书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对优秀稿件和播音员进行奖励。
二圣镇“有声书屋”内容丰富,包括政策法规、种养殖务工、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精神文明等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灵活,农民群众可以边劳动边学习,听得懂、印象深、记得牢。“有声书屋”不仅盘活了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使群众学到了知识,了解了农家书屋,还吸引了更多的人主动到农家书屋读书学习。“有声书屋”的建设,是农家书屋使用的创新探索,也是当前群众路线的一次生动实践。巴山村大学生村官李雪舟说:“‘有声书屋’促使我们加强与群众联系,掌握他们的所需所盼,播出他们感兴趣、想要听的内容,也锻炼了我们群众工作的能力。”
来源:全国农家书屋工程简报第9期(总第238期)
